序文:「GAYA」作為一種藝術實踐的可能

Foreword: GAYA as a Possible Form of Artistic Practice

文——策展人 東冬.侯溫、製作人 呂瑋倫

從文化田野到藝術實驗

From Cultural Fieldwork to Artistic Experimentation

「聚象:GAYA的多重宇宙」是一個從2023年開始、以「GAYA」此一概念為主題,擴延出來的一系列藝術計畫與活動之一。

「GAYA」在過去幾百甚至千年來,一直被太魯閣族人作為傳統的生命觀、世界觀,平衡著太魯閣族人的生活,維持著人、靈、土地與自然的關係。奇特的是,即便歷經了漫長的殖民進程,在今日的部落場域與族人的真實生命中,依然可以覓得「GAYA」的各種遺痕。例如獵人入山時,例如儀式解夢時。例如織者的承傳,也例如家族的規範。這些在現代社會可能被視為某種前現代式的奇異風景,事實上,依然同步且緊密的發生在我們身處的島嶼時空之中。 2023年開始,我們以「GAYA」為題,開展出許多不同模式的藝術實驗,即是為面向如今已更迭不止、邊界交融的當代社會,探究「GAYA」與今日世界、跨族群、跨經驗、跨文化乃至跨語言的闡連。祂還有意義嗎?祂能與這樣的一種當代情境,產生怎樣的衝突或流動、交織與對話?

些是有可能的嗎?2023年初,我們集合了許多來自不同族群、性別、生長地域與專業背景的研究者、創作者,一起來到銅門部落,開始了這個探問。這些一起來到銅門的人,有台灣原住民、平地人,也有國外原住民;有藝術家、作家、人類學者、生態研究者、藝術與文化研究者…他們開始從對「GAYA」的不一認識,摸索出祂在不同面向的輪廓,並在銅門族人的帶領下,開始了至今未止的想像、研究與踏查。作為策展一方,我們其實並未「規定」或制定出一套絕對的過程或成果,而是搭接起參與者和族人之間的認識契機。許多意想不到的遭逢與發生,事實上都在這些創作者、研究者與族人的真實交流之中。

自計畫進行以來,我們舉行了數場規模不一的內部活動、閉門論壇,亦有了幾次的對外發表,形式涵蓋廣義的藝術創作、研究書寫與出版。其中較為公開、為大家所知的,包括2023年由作家徐振輔帶領的「螢火蟲觀察短講與路徑夜觀」、藝術家宜德思.盧信帶領的「MATAS 跳動的針:拍刺工作坊」、與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合作並由六組藝術家與部落族人協作的「日月生息:24×24的GAYA宇宙」、集合七位研究者書寫而成的《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以及2024年再次由十五組藝術家與族人合作的「聚象:48×48的GAYA宇宙」。

這些活動或出版,皆奠定在參與者們往返銅門、一次次的訪查與交流上。透過這些事件的發生,大部分的參與者亦開始找到與自身創作乃至於生命相互呼應的著力點,有時亦超乎我們本來的想像。例如家族過往曾與西部泰雅族有過殖民恩怨的藝術家蔡國傑,透過與銅門的接觸,重新面對了一段埋沒在時代記憶裡的族群關係。也例如娶了銅門族人的藝術家張方禹,在次次往返娘家與家族老奶奶的叮囑裡,想起自己當年一場因無知而未竟的儀式。這些交流與悸動有可能作用在非常感性的層面,亦在研究的維度有所發生。這些專業不同、性質不同、生命經驗也各自不同的創作者、研究者們,至今依然以不同的方法,在創造著他們與這個悠遠的母題、「GAYA」的今生關係。

「部落」作為多元實驗場

The Alang as a Field of Experimentation

自2010年代以來,台灣的原住民部落起先在幾位先鋒者的帶領下,爾後又隨著世界藝術發展的趨勢,各種「原鄉」或「地方」,開始流行起由國家或地方政府主導、由上而下式的大型藝術節/藝術季活動。近年,這種藝術節/季的模式已不為觀眾所陌生,幾乎已有了既定的規模與形式,並在台灣各地開展出類比的系譜。回望銅門,作為策展人,同時也是部落族人的東冬.侯溫,在「GAYA」的計畫裡,仍想在這樣的一統語境中創造另類的實踐方法。事實上,在綜合多年的國際展演、駐地駐村經驗後,東冬開始覺得,相較於嘉年華式的藝術節/季發展,我們更想回到地域性、族群性、文化性的主體,進行探討與實踐。

因此在這兩年的計畫過程中,藝術家並非以「駐村」的模式參與其中,而是依照各自的命題,媒合族人的帶領,進行時序、行程不一的探訪與研究。也因此,它終究發散出非常殊異的面向,並也在藝術家的有機發展中,面見了頗為多元而複雜的文化/歷史維度。例如藝術家顧廣毅以自身的醫學背景,與身為傳統醫療儀式傳承者的東冬合作,探討太魯閣族Smapuh(傳統醫療儀式者;現多被譯作「巫醫」)的儀式,與當代醫學身體圖譜之間的關聯。又例如以鬼魂、災難研究著稱的梁廷毓,透過他獨特的方法學,結合太魯閣族人的靈觀詮釋,拼組出一張特屬於銅門部落的災難/死亡歷史地景。東冬說,有些地方,那些故事,連他都不知道。

這一「GAYA」系列的活動,即非欲以迎向嘉年華式的藝術節/季的方向前進,而是希望透過異質的方法與實驗,深化地方的文化與歷史向度,並開啟它與外在世界、個體生命的連結。也就是說,相較於成果式的展陳目標,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這一整個引渡、橋接、思辨與闡連的過程。即便有些參與者在計畫中並未提出最終的定案與展示,他們也都在整個對話的進程與時空裡,留下了許多相映的花火與靈光。作為一個至今還在蔓延中、行進中的藝術實踐歷程,這些片羽吉光,亦已極為珍貴。 

聚象:GAYA的多重宇宙

Manifestations: The Multiverse of GAYA

 

這本藝術特輯,是在2023年集合了七位書寫者(包括銅門部落非常重要的文史工作者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策展人東冬.侯溫、潘小雪、徐振輔、梁廷毓、呂瑋倫與黃瀞瑩),透過各種不同面向的書寫,包括傳統儀式、生態研究、地理研究、藝術評論…等集結而成的《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之後,對於2023與2024年分別發生的兩場藝術實驗活動「日月生息:24×24的GAYA宇宙」與「聚象:48×48的GAYA宇宙」的記錄特輯。

這兩場藝術實驗活動,皆由藝術家與族人帶領進行,在第一年的24小時、第二年的48小時中,藝術實驗、獵徑探索、工藝工坊、作品展出…同時多點式的散發在銅門部落的不同地點。來到銅門部落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定點,參與藝術家和族人的交流。期間亦經歷日出與日落儀式、祈福儀式、共煮廚房、劇場演出及部落夜宿。某程度上,亦是透過開放式的活動,引導計畫參與者、藝術家們,將這近二年的踏查研究過程,階段性的進行藝術轉譯,讓更多人走進我們對於「GAYA」的認識與想像裡。

第一年,我們第一階段的參與者共有17人(Baden Hitchcock、王梅霞、林安琪、瓦旦.督喜、旮日羿.吉宏、余欣蘭、何琦、周代焌、宜德思.盧信、徐振輔、張方禹、梁廷毓、黃瀞瑩、潘小雪、蔡國傑、鍾秉宏、顧廣毅),參與「日月生息:24×24的GAYA宇宙」者,包括Baden Hitchcock、林安琪、周代焌(與Kaji老師和銅門部落的女獵人Heydi合作)、宜德思.盧信、張方禹(與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合作)、蔡國傑(與部落耆老羅秀芳合作);部落獵人溫忠勤、蕭清明,以及三個由兒路團員、部落青年帶領的工藝空間。

第二年,參與「聚象:48×48的GAYA宇宙」者,包括Baden Hitchcock、林安琪(與女獵人Heydi、泰雅族青年Temu Nokan合作)、余欣蘭(與家族合作)、周代焌、宜德思.盧信、張方禹(與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合作)、梁廷毓、黃瀞瑩、潘小雪、顧廣毅(與Smapuh東冬.侯溫、黃林育麟合作);菲律賓刺青師Ate Wamz、知臨香坊、獵人蕭清明、銅門文化健康站,以及三個由兒路團員、部落青年帶領的工藝空間。

在這兩場藝術實驗中,「GAYA」透過各種差異的主體經驗與技術,被轉化、引介,關於我們最初拋給藝術家們的問題:「什麼是GAYA?」,終究並非朝向一個單一而固定的答案,而是在許多未盡的、行進中的合作與對話裡,開啟了某種開放性的、流動性的身體感知與時空。除兩場活動與藝術家的記錄,這本特輯亦收錄研究者黃瀞瑩在《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中的文章〈以藤為路(一):工寮十夜與夢經驗〉的第二集〈以藤為路(二):敞開與黏繫,以「夢的轉生術」為例〉,繼續透過奇異的「夢」的角度,捕捉從GAYA計畫啟始乃至活動舉行期間,銅門與兒路某種交繞在藝術時空與靈力時空之際、難以被復現與定義的場域精神特質。正如前述,此刻,它們依然都還在滾動之中。為文成書,是為過去兩年、這許多美好時刻的備忘錄,當然,也為它即將開展的未來,儲備更多靈光與能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